午时吃过饭,裴英娘在花树下支起的锦帐内午睡,李旦坐在一边的矮榻上看书。
她梦中发出沉重的呼吸声,不知道是不是睡得不舒服的缘故,眉头始终皱着。
申时三刻,李旦把她叫起来,监督她围着花树走上七八圈。
晚上他帮她揉腿,她刚刚服下安胎的药汤,昏昏欲睡。
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冯德一溜小跑,掀开外殿帐帘,“殿下安置了没有?”
忍冬手执灯台往他脸上照了照,看他急得满头大汗,忙道:“还没呢!”
冯德径直往里走,想起太子妃身子笨重,太子忧心忡忡,这几天脸色不怎么好,脚步放轻了些,隔着重重罗帐,轻声道:“殿下……”
话还没完,李旦走了出来,瞥他一眼,“出去说。”回头对半夏和忍冬道,“进去守着。”
两名使女垂首应是。
李旦披一件厚氅衣,走进侧殿。
殿中灯火摇曳,长史和其他听到消息的属臣陆陆续续赶到,十几张榻床很快坐满。
执失云渐率领军队守住西北疆域,犹如铜墙铁壁,把复辟的突厥人挡在贺兰山以外,更遥远的葱岭一带则由秦岩和其他将领驻守。
西边暂且安定,东边出了异变。契丹人反了,他们杀了营州都督,直取河北道,兵士所过之处,杀烧抢掠,无恶不作,契丹首领自称无上可汗,叫嚣着要一路攻入神都。
一名属臣眉头紧锁,“此次契丹来势汹汹,陛下可倚仗的大将不多,又事出突然,需要临时征兵,怕是难以取胜。”
众人议论纷纷。
李旦静静听长史说完几百里加急送到洛阳的战报,稍一沉吟,问众人:“契丹人举兵反周的理由是什么?”
众人愣了一下,片刻后,才有一人回道:“他们打出庐陵王的旗号……”
在座的都是聪明人,其他的话不必多说,大家心知肚明,契丹人必定以拥护李显为借口起兵。
契丹人归顺唐朝已有几十余年,此次起兵反周,绝不是为了报答李氏的恩德,而是趁女皇诛杀大批李唐宗室,皇室上层接连动荡,朝中无将可用,人心不稳,突厥复兴之际,借着李显的名头,多占几块地,多抢点金银财宝。
长史面沉如水,“殿下,陛下会不会借机为难您?”
众人的心提了起来,紧张商讨对策。
风从半敞的槅窗吹进内室,烛火轻轻摇晃,朦胧的灯光打在李旦脸上,一会儿明一会儿暗,他道:“不必担心这个……此次母亲可能会派出武家诸王领兵,若孤所料不错,武承嗣将担任行军总管,告诉其他人,不用惊慌,仍然按计划行事。”
长史眉心紧拧,欲言又止,想了想,没有问出心中的疑惑。
裴英娘第二天早上才知道河北道的几座都督府出了大事,西域的事她略微知道一下,河北道那边她就不怎么清楚了。
吃早饭的时候,她问李旦:“契丹人打到哪里了?”
李旦急着去上朝,匆匆吃完两碗杏仁饧粥,起身去侧间换上圆领袍,“赵州。”
裴英娘放下筷子,慢慢走到他身边,帮他系好衣襟。
李旦俯身吻吻她的发鬓,“今天下午我不回来,别想偷懒,我会让桐奴看着你。”
裴英娘乖乖点头,“我晓得啦!我都听你的,不用担心我。”
李旦嗯一声,随从护卫们等在门口,簇拥着他走远。
女皇没把契丹人放在眼里,她登基的时候,谋反的人马太多了,结果怎样?那些人兵败如山倒,没有人能坚持半年。
上朝时裴宰相禀报完军情,女皇按着惯例启用几名老将,命河北道附近诸州当地组织武骑团兵,以武六郎为威卫大将军,武承嗣担充行军大总管,以讨契丹。
女皇扶持武氏诸王的意图太过明显,朝臣们畏于她的刚硬决断,不敢提出异议。
事情就这么定了。
散朝后,武氏诸王和其他依附武家的官员围着武承嗣奉承讨好,一口一个“大总管”,仿佛武承嗣每战必胜,已经顺顺利利将契丹首领捉拿回神都洛阳。
武承嗣志得意满,经过李旦身边时,撩起眼皮,皮笑肉不笑,“听说十七娘有孕了,我连日事多,竟然忘了恭祝太子殿下,真是失礼。”
李旦直视前方,“魏王打过仗吗?”
武承嗣嗤笑一声,“没打过仗又如何?难道殿下上过战场不成?”
打仗有什么难的,他是行军大总管,只要管好底下的各路行军总管就行,姑母派出几名老将打头阵,不就是为了好让他和其他武家子弟摘果子吗?这种事大家心照不宣。
李旦轻拢宽袖,抬脚走开,“既然魏王信心十足,孤拭目以待。”
武承嗣看着李旦的背影,冷哼一声,咬牙切齿,他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,让李旦输得心服口服!
他雄心勃勃,回到魏王府,立刻命人打造一副崭新的明光铠,挑选一匹最健壮高大的宝马,派出健仆去南北市搜罗最锋利的武器,准备好一切后,面见女皇,发誓要领兵把契丹人赶出河北道。以振武周声威。
女皇很欣慰,勉励武承嗣一番。
武承嗣愈加激动,热火朝天,急于靠战功证明自己的能力,为自己积攒资本,等他立下战功,姑母就可以废掉李旦,立他为太子。
然而他还没出发,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。
民间百姓听说此次讨伐契丹的行军大总管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