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部近日动作频频,继刑部主事之后,又有好些吏属于刑部的大小官员受到惩处,正当朝臣不明其意,暗自揣测之时,刑部尚书竟直接带人闯入了户部尚书府,孙义尚未来得及反应人便已经被带到了刑部大牢,此事令城中百姓人人自危,在朝堂上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次日的大殿上气氛诡异得紧,殿中端正跪着一人,司御史之职,正在弹劾刑部尚书未经请示擅自捉拿朝廷命官,有藐视皇权之罪。
庆元帝坐在高台龙椅之上,在户部尚书空置出的地方盯了半晌,才开口道:“陈尚书,你当真将人下了狱了?”
刑部尚书陈靳侧移一步,躬身道:“启禀皇上,孙尚书滥用职权中饱私囊,贪赃枉法,罪证确凿,臣按律捉拿罪犯,不曾有违法度,绝无藐视皇权之意。”
“皇上,这户部尚书乃朝廷三品大臣,纵是有罪也当交由大理寺去审理,陈尚书此举,实有越矩之嫌啊。”
“此事朕自有决断,你先退下。”庆元帝蹙眉,对御史这般咄咄逼人有些不满,将人呵退,又看向陈靳道:“你既说罪证确凿,那朕问你,证据何在?”
陈靳抬头看了一眼,从怀中取出一本账簿及几张书信低头呈上:“此乃户部尚书与禹州刺史合谋截取赈灾官银的几封书信,和近几年来国库充入及各项支出所记录的账册,有好几笔数额巨大的官银不知去向,如此便足以证明户部尚书罪责难逃,且臣还有人证,禹州刺史如今也在臣的刑部大牢,他亲口承认,他暗藏官银运至皇城是受了户部尚书的指使,臣只将人关入大牢,还请皇上定夺。”
庆元帝不答,转而看向站在首位的某王爷:“翊王,朕是将此事交由你和孙尚书二人共同查探,你的看法呢?”
苍翊上前一步,恭敬行礼:“回皇上,臣弟的答案与陈尚书所言相差无几,关于此案的折子臣弟已经上奏,却不想晚了陈尚书一步。”
“皇上,臣有事启奏。”
群臣闻言侧目,苍翊见人出列不由得剑眉微挑,此人也是户部的人,同李承一样居侍郎之位,任户部左右侍郎,只是此人素来与李承不怎么对付,此番只怕另有所图。
“说。”庆元帝手撑龙椅扶手,打量着殿中的几人。
“皇上既命尚书大人与翊王殿下同审,尚书大人所查出的与翊王殿下有所出入。”那人忽然侧身,对着陈靳行了一礼:“下官斗胆,敢问陈尚书手中的证据是从何而来?”
“……从户部李侍郎处。”
“那便对了。”那人了然一笑:“自皇上旨意下达,尚书大人日日守在户部衙门,所查之线索皆与李侍郎有关,陈尚书不知内情,可莫要受了他人蒙骗才好。”
“以你之言,此事是李侍郎刻意构陷?”庆元帝好整以暇地坐着,突然问道。
“臣只是猜测。”
此事还涉及到翊王,他尚不敢妄言。
庆元帝轻笑,对上李承坦荡的视线:“李侍郎,你怎么说?”
李承站了出来,却一反常态直接跪了下来,腰杆挺得笔直,正色道:“皇上明察,臣自庆元十三年金榜题名,为官三年,虽无社稷之功,却也禀公守法,从未做过于百姓有损的事情,臣……问心无愧。”
“……”好一个问心无愧。
庆元帝神情变得深邃,紧盯在李承身上。他这番话一出,只怕没人敢再质问于他了。
李承金榜题名中的是状元,是在殿试中由庆元帝亲自选出来的状元郎,若有人质问他贪赃枉法构陷忠臣,岂非是说他这个帝王识人不清?
环顾朝堂,果然无一人敢言。
“若物证不足为惧,那禹州刺史的证词又作何解释?”
“若有心人故意为之,让人颠倒黑白又有何难?”
“……”
“……”
双方各不相让,庆元帝被吵的有些头疼,不耐道:“够了,此事暂且搁置,明日再议,退朝。”
说罢,又看向苍翊道:“翊王,你随朕来。”
朝堂争议最终也未得出一个结论,皇上既未定了户部尚书的罪,也未提及要将人释放出来,暂时任他待在了刑部大牢。
御书房内,庆元帝盯着顾自抿唇喝茶的人,神色古怪:“朕听说,那禹州刺史,是你让人送去刑部大牢的?”
“是。”苍翊恭敬应道:“臣弟也只是为了以防万一,担心罪魁祸首会为了掩人耳目要杀人灭口,便擅自做主将人带回了王府。”
庆元帝颔首,眼眸却变得深沉,他的皇弟以往是从不会考虑这些的。
房中又陷入沉默,苍翊将茶杯置于一旁的桌上,热气袅袅酝在茶杯口上方,久久不散。
静了良久,庆元帝又问道:“你有多少时日不曾去过栖鸾殿了?”
苍翊面色一僵,心虚地侧头看了一眼,不知如何答话。
“你出行在外,母后日夜担忧,如今回来了,你也该多去母后宫中走走。”
“是,臣弟明白。”
看出他的尴尬,庆元帝叹了叹气,转移话题道:“安国公府的事你有什么想法?”
苍翊坦然笑了笑:“他们若真是因为要杀臣弟的罪名入狱,臣弟是丝毫也不担心的,那幕后之人是谁臣弟心中有些思量……皇兄仁慈,将人关在了大理寺,那里既无刑迅拷问,又吃喝不愁,不过是失了自由,少了些乐子,正好给霍展白那小子稳稳性子。”
“……并非是朕仁慈,而是……”
“臣弟明白,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