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拿起发黄的卷轴,丝娟已经很旧了,上面的文字,勉强可以辨认。打开丝卷大概看了一眼,上面的字体,端正大气,和外面匾额上的字,似乎出自一人之手。
这卷轴居然是一部手札,我先看了署名,是老臣徐达四字,估计是徐达大将军的亲笔,不知道是要呈报给朱元璋皇帝的,还是单单的记事手札。
里面记载的内容,却出乎我的意料,看得我背脊发寒,如果里面的内容是真的?那么这将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。
手札里说,太祖皇帝得到一份地图,据地图里附带的密信说,这大山里的东西,马上就会危及到大明朝的江山社稷。于是,太祖皇帝派遣军师刘基,与大将军徐达一路随行,带领三万精兵,费劲千辛万苦,终于寻到了这里。
在这山腹里,寻到了养龙井。打捞养龙井,捞出了一具青铜棺椁。鲜血自棺椁的缝隙中滴出,累日不绝。军师刘基知道事态严重,严令众人不得开棺,并命人将棺椁以铁链封死,复沉入井中,并建八极锁龙井大阵,镇压尸棺,同时将养龙井更名为八极锁龙井。
徐达常年征战,累历沙场,不信鬼邪,背着刘基,私自开棺,不料被棺中探出的一只手拍中后背,当场晕厥。
醒来时,棺椁已沉入井中,只是背上疼痛难忍,铜镜下观看,没有丝毫外伤,以刀剖开皮肤,才能看到肌里有孔洞,如同蜂巢。
军师刘基知道后,跳脚惋惜,怪徐达鲁莽,但事已发生,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。送给徐达一贴药季,并且明确嘱咐徐达:“此乃痈疽。需至柢山,寻鯥鱼,以解痈毒,否则寿命不会超过十年。”当时遣徐达回京,并亲自护送,言到京即返,数月足矣。
之后写道:书此以立碑文,警醒后世,切不可枉自开棺,以误自身性命,切记!切记!
看来徐达写下这卷手札后,连笔都没洗,就随着军师离开了,显然军师也是一去未返,而留在这里的精兵,又糟遇意外,否则这道手札早该刻成碑文才对,不会留在这里。
老九静静的听我念完,沉默了好一会儿,才说:“按它所说,这里应该有三万精兵。为了便于赶路,徐达不可能带着太多的士兵离开,一者不方便赶路,再者这里的工程是皇帝交代的,应该是头等大事。可我们这一路走过来,你也看到了,大部分人都是匆忙的放下手中活计,随身物品除了兵器外,几乎一样不少,你说近三万的人遇到什么样的敌人,解决不了?“
如果三万人都解决不了,那就凭我们三个,还不白给?老九没有说出来,但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白,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在想,但我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的人曾经留在这里。我们三个,一抵一万,别说我们没有万夫不当之勇,就是有也估计够呛,万夫不当毕竟虚数,眼下这三万精兵可是实打实的,我们最好还是祈祷那三万精兵虽然伤亡惨重,但最终惨胜。不过我也知道,从遗留的迹象来看,他们获胜的几率不大。
“老孟你说得不对啊!刘基是护送大将军徐达离开的,徐达即使没治好,可他总应该回来吧?再说了,这里有三万精兵,朝廷就放任他们在这里不管不问?军师没回来,总也得派一些大将之类的过来吧?如果有朝廷大军前来支援,我不信有啥东西能抵挡当时的朝廷正规军,那可是建国初期的正规军,哪个不是久经沙场,身经百战?“铁头自认猜测得很有道理,所以并没有我们那样的担忧,继续围着盒子打转,想将它先撬下来。
不过他不知道的是:徐达(字天德)享年54岁,卒于1385年2月,死因是背生痈疽,显然并未寻找到可解痈毒的鯥鱼,刘基说他如果解不痈毒就只有十年的寿命。
如此算来,十年以前的徐达和军师刘基应该就在这个大殿里,而在离开这里之后的几个月里,刘基却因病去逝,那么离开这个山腹之后又发生什么?
刘基(字伯温)卒于1375年,比徐达刚好早九年九个月,1375年正月得风寒,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,之后病情加重,逝于5月。也就是说:刘基很有可能是护送徐达回去之后染病,或者是回来之后,发现这里情况有异,急赶回京,搬请救兵,情急之下,导致风寒,没能再回来。
但为何皇帝没再派其他人来接管,我想这个答案应存在于那段史实当中,当时朱元璋皇帝亲信胡惟庸等人,那些人阳奉阴违,可能奉命来此,但并没进入此山,也可能朱元璋听信了什么言论,根本未派兵前来,无论真像如何,总之是没有大批士兵进入,否则洞室遗留的物品,不可能还那么‘规整’。尽管部分遗物糟到怪物的破坏,但人翻东西留下的杂乱和怪物肆意破坏的后果,显然是不一样的,尤其有的石床上,还有大量铜钱洒落。如果是人看到这些无主财物,不带走的可能性,实在太小了。我要是将我的猜测告诉给铁头,估计宝贝掉在他面前,他连拣起来的心都没有了。
如果当年他们面对的东西早就不存在了还好说,要是现在还在,那我们将面临进洞以来最危险的局面。如果他们面对的也是外面那些黑影怪物,那我们所遇到的黑影怪物将是大批黑影怪物中极少极少的一部分,说是九牛一毛都不为过。
想到外面的怪物,我的心里就是一阵颤栗,别说还有成千上万倍那样的东西。
“老孟,这个盒子是你爷爷留给你的,那这本书是不是就是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