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时候北京,真的跟我们现在认知的不太一样,北京,可是全国最晚废除粮票的地方,在很多地方都不需要粮票购买食物的时候,他们还在沿用粮票制度,一直到1992年才算彻底废除。
这些都是我去找老北京原住民以及在网上找的资料,这些资料并不像农村的资料那样唾手可得,有错误的地方指正就好,尽量爱护作者,不要用太难听的词眼,么么哒!
第99章
索性付欧的房子,在三庙胡同算很好的布置了,不用像其他的住户,两三户,甚至四户人家挤住在一个四合院里面,整天吵吵闹闹个不休,而付欧的父母亲比较洋派,也很少去管孩子的事情,只要他带回来的媳妇儿是个女的,活的,就行了。
付家祖上也曾为官,当时为了给家人留后路,用家里老用人的名义置办了三庙胡同的房子,老用人死后也没有后人,房子辗转又回到付欧手上。
当初付家置办这个房子是为了答谢伺候了老太君一辈子的老用人,也是利用她不太招人眼的身份,给付家留下一条后路,因为老用人一辈子算不得富贵人家,成份也还算不错,这房子竟然在昔日那么多年的浩劫下保存了下来,到前不久,付欧才从老用人的远房亲戚手里收了回来。
所以这间房子,从装修和设计上来讲,都在这一代算是最好的,除了门脸故意做的难看破旧一点,不太想招人眼以外,其他的地方的设计除了老一些以外,都堪称完美。
一进门口,有一个石头制成的架子,上面搭着垂絮,形成院外跟院内的天然隔断。
祖上在选房子的时候,考虑了风水,这处房子并不在三岔路的路口,而是在胡同的中间,比较安静。
两百多平的小院,有一百五十多平的地方,盖着三排房子,门脸那一排因为太拥挤,就用院墙隔起来,中间的天井处也还算空旷,大概有六七十十平米,最中间空出来两格,匀匀的铺着草,分别种着两排桂花,一排两株,两侧直到廊下的位置,用青石板铺就,看格局就知道是古代特别讲究的大户人家的格局。
房子与房子错缝之间,也并不像其他的人家一样,盖的是房子,而是空旷着,种了一些花花草草。
这还算比较讲究一些的格局,周围隔壁都是人家,要是满满当当的盖三排,错缝那里的房子就是一点通风采光都没有的。
对着门口的那一排房子,最中间那间二十来平米的是客厅,左侧一间十来平米的是书房,右侧的那间则是主人房。
西侧那一排,最靠近里侧的是厨房,中间是拆房,再往外是一间净房。
对面那排是两间屋子,分别是两间卧室。
单从房子的格局和建筑上来说,安排的也很合理了,而且这个房子还有单独的净房,只是家里没有很好的下水措施,那间净房现在只能用来沐浴,方便的时候还是跟所有的人一样,放痰盂,然后大清早去公厕倒痰盂。
想到这里何小丽就有满格的心里阴影,毕竟她一个妥妥贴贴的现代灵魂,可从没干过大清早倒痰盂的事,她也不好意思叫付欧给她倒啊。
要出去去公厕上厕所就更远了,基本上没人半夜三更跑去公厕,北方的冬天那么冷,得冻死。
付欧的单位离三庙胡同比较近,就在现在的中关村那一带,从这边坐公交车到单位可以直达,加上自己的房子不能不住人,他也就没有跟父母一起住。
这里不好的就是离付欧父母单位太远,他们明天还要上完一天班才能放假,所以他父母也就没有过来,只有放假的时候他母亲才会过来帮着收拾一下,所以他一个人,有一整间两百来平方的小院子。
“你来之前,我妈早就过来收拾过几轮了,怎么看都觉得不满意,你过来看看你的房子。”付欧拉着她去了东厢最靠近里面的房子,从房子的舒适性来讲,东厢和朝南的那个房子,是舒适性最好的,而厨房跟柴房这些不住人的房子,则安排朝西。
屋子里面还是老式的炕,但城里早就不烧炕,因为要做个炕出来,卧室就会比较大,整整一间卧室有二十来个平方,五六个平方的地方是土炕,地上铺着的是木板。
里面也没有很贵重的家具,也就是说空着的,付欧解释说这要留着给何小丽自己取置办,她怎么喜欢就怎么来。
其实本来也不困,但进了屋子,困意很快就上来了。
但家里好几天都没有人了呢,冷锅冷灶的,再说何小丽根本不会生那个煤炉子啊,她记忆中自己就没有用过蜂窝煤这个东西了。
北方产煤,蜂窝煤的普及程度比南方要高得多,而南方特别是沿海缺煤的地方,则是早早的就用上了煤气,煤气比蜂窝煤要方便许多,只可惜这里还没人开始用呢。
何小丽还在头疼怎么生火烧煤的时候,付欧拿着炉子站在门口对她说:“家里的炕已经多年不烧了,我出去找点热火来烧点水,家里的蜂窝煤都在西屋柴房里面,这段时间你在家,自己学着用。”
在他眼里,何小丽是不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