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场战役了,正是气势萎靡之时。而莱茵的军团则相反,教廷那一层神的外衣已经在两场战役中被莱茵扒下按在地上摩擦,抹去那层神圣的光环,这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平时的水准,能发挥出远胜这两场战役的实力。
格芬的预感是正确的,莱茵很快就发起了对坎诺其他几座修道院的攻打。这些修道院的建筑结构都如出一辙,也许是觉得这个设计已经足够坚不可摧。可对于已经成功攻入过一次修道院的莱茵军团来说,这实在不是什么有挑战性的活。格芬虽然明面上表现的对教廷的军团很有自信,但心里难掩惴惴,忍不住请求支援。
格芬向坎诺周边的分区教会和坎诺地区的贵族都送出了求救的信件。
坎诺周边的分区教会离得比较远,一时半会儿收不到消息就不说了,就算收到消息,还要权衡利弊之后才能做出是否援助的选择。
因此格芬将求援的目标重点放在了坎诺的那些贵族身上,那些稍大一些的贵族都有自己的私兵,大大小小整合起来也是相当可观的兵力。
可这些贵族多多少少都入了海船生意的股,跟着莱茵沾了不少光,念着这份情,不好出兵相助。就算有那些谋划着趁莱茵和教廷公开开战之时,助教廷一臂之力,然后取莱茵而代之的贵族们,他们也不得不衡量一下莱茵手下军团的规模和实力,再决定是否要冒这个险。多种因素之下,教会从坎诺贵族手中借得的兵力十分有限,大半的贵族拒绝了教会的请求,剩下的贵族答应倒是答应了,但他们不愿意出太多兵力,怕被莱茵发现他们的举动,只象征性地借出了一些。
格芬在收到各方回信之后狠狠地发了一顿脾气,最后还是不得不忍了下来,笑脸迎人,看着这些曾经颇为尊敬他的贵族老爷们换了一副神色,等着他的讨好。
格芬在这边急得跳脚,莱茵在那里按着计划一座一座地攻打修道院,将修道院里聚集多年的财富用以投入各种生产,其中既包括一些军备用品和医疗用品的生产,又包括一些民生所需的生产。
莱茵记得很清楚,战争从来都不是他的目的,只是他不得不使用的手段。
格芬不详的预感被一一实现,被逼到山穷水尽之时,他不得不向莱茵请求会谈。格芬在分区教皇的位置上作威作福多年,深刻地知道教会的权力究竟有多大,因此,他不能理解莱茵为什么要做出这些近乎自杀的举动。虽然莱茵确确实实将他逼到了悬崖边上,但格芬不认为莱茵有能力和整个弗兰王朝的教廷抗衡。一旦整个坎诺地区的教会势力被彻底清除,主区教廷肯定不会轻轻放过这件事,莱茵势必要和格芬一样,被逼到悬崖边上往下跳。
出于这个考虑,格芬想和莱茵做些利益交换,以苟延残喘。
但莱茵的坚定态度打碎了格芬的梦。
莱茵根本不想见格芬,他不关心格芬想要交换的利益是什么,他只知道,教会这个陈腐的吸血机构已经到了倒塌的时候,他现在马上就要砍下第一刀,这一刀不会为任何利益所停留。
乔治一世在位第三十二年,普法尔茨伯爵于坎诺地区覆灭分区教廷。
第91章 荣光复苏(二十三)
有些事情一旦开始, 便会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大步向前席卷而去。
坎诺地区只是个开始, 莱茵很快便向周边地区下手。
整个坎诺是教廷威信最低的地区,这一点在教廷被拔除以后达到了极致。坎诺地区是整个弗兰王朝最富有、思想文化也最活跃的地方, 莱茵在攻打教廷的过程中,一直用各种方式将教廷和信仰割裂开来,就是为了不让大家从精神上反抗覆灭教廷的计划。很显然, 这个基调是相当重要的。老派人士觉得莱茵的做法离经叛道,但有些思想新潮一些的, 或是和教廷有过节的,却对莱茵的做法拍手叫好。
至于王室, 他们则另有考虑。
皇帝和教皇的争端由来已久, 坎诺地区教廷倒台事件一出,乔治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。他的年纪大了, 身体大不如前,早没了和教廷争斗的精力。但早年的失败和屈辱一直是他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,莱茵的举动让他起了点心思。
可教廷说到底, 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王室巩固了王权,真要放任莱茵的举动,乔治担心莱茵针对的不仅仅是教廷, 而是剑指皇位。
就在乔治为这件事深深担忧之时,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整个弗兰王朝上下迅速传开。
在人们为莱茵和教廷的战争争论不休时,一个说法出现了——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复仇,来自一位爱人被教廷处以火刑的伯爵。
这是一个没有莎士比亚的世界,但人们对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依然向往, 甚至自发地为它的传播做出了一份贡献。
普法尔茨和格特鲁德的故事好像一夜之间就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,街头的吟游诗人都纷纷写了新诗,来歌颂这段跨越时间、甚至跨越生死的爱情。
贵族小姐们对这样的爱情毫无抵抗力,联系起格特鲁德去世后莱茵的洁身自好,更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