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小时的冯一平眼里,这里不是一般的地方,他的招牌是写的,卖的都是书,文具之类,都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,而且,这里的东西,概不讲价。对小时候的冯一平而言,这不只是书店,而是相当于殿堂之类的存在。
当然,对于现在的这个冯一平而言,见惯了更大、更豪华的书城,这间店就简陋的很。
柜台后面坐着一个穿蓝色短袖,头发花白的中年人,手里拿着本书在看,听见响声,抬起头来,看见外公和冯一平,笑着打招呼,“来了,叔,这个是你孙子?”
哪怕是新华书店这样的国企,因为在镇上,员工也都是附近的人,拐三弯四的都是熟人,因此,至少在镇上的这些国企员工,对顾客的态度,完全不像县市里的那些同行。一时怠慢了谁,搞不好隔天父母亲戚朋友就会找你,你不客气对待的那个人是我的谁谁谁的。
所以,他们的态度都很好,服务也不生硬,不是一开口就问你要买什么,而是先跟你拉家常。
“哦,这个是我大外孙。”外公笑着说,冯一平乖巧的说,“叔叔好!”
中年人夸他,“这孩子,真懂礼貌。读几年级了?”
外公在旁边接过话头,“开学就初一,今天想买几本稿纸,还有钢笔,一平,你看看还要买什么?”
冯一平问,“叔,有《收获》杂志吗?我们班语文老师说这本杂志挺好的。”
中年人抓抓头,“《收获》,好像是有,不过这个月的肯定没有,我帮你找找啊。”
“没关系,不用是这个月的。”
过了几分钟,在墙边柜子脚下的一对书里翻出厚厚的一本,递给冯一平,“6月刊,你看看。”
“谢谢,”
冯一平接过杂志,从头开始慢慢翻,其实,重点是看通信地址,地址好记,他怕邮编记错,刚好中年人招呼着外公挑钢笔,他就拿只钢笔,用笔尖蘸了点墨水,说试试好不好写,在左手心写下邮编,然后说这只不错,问外公怎么样,外公就是为他买的,他说好,那就选那支。
再买了三本稿纸,冯一平抱歉的对中年人笑笑,把杂志递给她,“叔,这书现在我还有些看不懂,麻烦了!”
中年人本来也觉得这不是一个还没上初一的小孩子看的,不觉有它,“没关系,下次要是要买参考书,就过来找叔,没有的,叔就帮你订。”
“好的,到时肯定麻烦您!”
那边,外公看着,想给冯一平买一个,冯一平过去劝他,“外公,真不用,我们都住校,用不上。”
“真用不上?”冯一平点头,外公就不再勉强,一结帐,稿纸一块五一本,钢笔三块,一共七块五,冯一平把稿纸抱在手里,和外公朝外走,中年人还在后面客气,“不再坐一坐,喝口水?”
从书店出来,外公带着冯一平来到集贸市场服装摊那,执意给他买了两件衣服,一件海魂衫,一件胸前印有五角星的白色汗衫,一共花了11块,然后,在街边摊上买了一把塑料小手枪,买了二两软糖,又称了五斤本地的梨子,祖孙两慢慢的沿着公路朝回走,走快点,还能赶上中午饭。
快进塆的时候,梅建中停了一下,把两件汗衫,一件塞进腰里,贴着肚子,他穿的是深灰色衬衫,外面看不出来异样,另一件用黑塑料袋包着,卷成小圆柱,放在装稿纸的塑料袋底部,钢笔就揣在兜里。冯一平懂,外公是担心舅舅他们,特别是舅妈看到衣服这些,会有话说。
知道他们中午会回来,舅舅他们饭已经做好,蓉蓉牵着瑞瑞更是等在门前,看到他们,撒着欢的跑过来,“爷爷,我要吃糖。”
外公从袋子摸出一把,递给他,“这些都是你的,你看,还有什么?”
“手枪!”一手抓着糖,一手拿手枪对着他姐姐打,嘴里还发出“嘟嘟”的声音。
蓉蓉接过装糖的袋子,外公一手提着梨子,一手牵着瑞瑞,朝舅舅家走去。
一进门,大舅就笑着说,“哦,回来了!瑞瑞,糖都吃上了。”
舅妈扫了一眼,说道,“回来了,饭好了。一平,买了什么东西?”
冯一平特意把稿纸露出一截,“外公给我买了三本信纸。”
外公这时把梨子放下,说,“一平,我们先去洗把脸,再来吃饭,你早饿了吧!”
冯一平就抱着装信纸的袋子和外公走向隔壁。
接下来,冯一平用了两天的时间,把小说誊到稿纸上,他写的很慢,就怕写快了会出错,拿就要浪费一张纸。
他写好一张,外公就带着眼镜检查一张。
开学的前一天,外公又陪着冯一平到镇上邮局,满怀希望的,寄出了两封挂号信。
这次回家就比较轻松,二人空着手,边走边聊。
回家后,一起吃了饭,舅舅他们照样去地里干活,留下瑞瑞在家。等他们都走了,瑞瑞还在睡觉,冯一平也准备回家,外公负茫还准备给他5块钱,冯一平说什么也不要。外公只好把钱收起来,想了想,对冯一平说,“外公不懂小说文学这些东西,但你想,全国那么多人,能把自己写的东西在书上发表的,还是少数,所以万一这一次,没有如愿,你也不要灰心,继续努力,好不好!”
冯一平笑着说,“我懂的,外公,放假我就来看你。”
“好,路上小心